来源时间为:2024-06-12
绽放非遗全民共享,来这里见证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茁壮成长”恩施旅游网恩施州旅游委员会官方澎湃号2024-06-1217:30湖北
“绽放非遗全民共享”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将于6月13日-15日在恩施土家女儿城举办。作为“知音湖北遇见非遗”2024荆楚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嘉年华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该成果展由时光启航、传承印记、生态融合、创新实践、文化共鸣5个版块组成。主要展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历程、基本情况、创建成果等,展现恩施州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旨在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增强全民参与意识。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4年8月由原文化部批复设立,2018年4月,《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复正式实施。保护区总面积2.9913万平方公里,涵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建设发展,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已取得初步创建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健全
2024年,恩施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设立恩施州文化生态保护中心,为隶属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负责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2020年11月,恩施州成立了由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体系。2019年,宜昌市政府印发了《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五峰片区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会议。
政策配套完善,创建工作规范
恩施州、宜昌市人大均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地方立法,出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两市州配套印发了《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恩施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恩施州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及管理办法》《宜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办法》《宜昌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宜昌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利用九项措施》《宜昌市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长阳、五峰两县分别出台了县级非遗保护条例,实验区建设工作有法可依。
基础设施得以强化,体验设施完善
恩施州依托非遗项目,建成县级非遗馆7个,非遗传承基地120个、传习所66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3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71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示范学校90所。近200个项目设立了供其开展传承活动的传习场所。传承场所常驻与联络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近500人。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并组织开展培训、展演等活动,实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州传承场所共开展活动4000余次。宜昌片区(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现已建成市、县、乡(镇)、村四级非遗保护传承阵地,有非遗展馆7个、非遗传承基地68个、传习所2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9个、非遗传承示范学校20所、非遗工坊15个、民俗博物馆6个。自实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传承场所共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392场次,培训人员达1400余人次,培养传统手工技艺大师级人才30人、传统手工技艺骨干人才66人、优秀代表性传承人400余人。
重视数字化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
新时代,数字化保护是优势,恩施州、宜昌市、长阳五峰片区持推进续数字化采集工作,如定期开展非遗资源普查,设置非遗专版,建立非遗网络数据平台,建立非遗基础数据库、线上非遗展示库,建立非遗网站,注册非遗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和保护。
截至目前,恩施州共完成傩戏、扬琴、利川灯歌等60项濒危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宜昌市完成廪君传说、都镇湾故事等18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47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工作。长阳五峰片区先后完成了63个项目、206名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非遗“六进”、宣传展示有声有色
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恩施州、宜昌市踊跃开展非遗“六进”,让非遗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恩施州在社区举办非遗活动5000余场,90余所示范学校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80余场次。宜昌市也充分调动积极性,每年举办百余场非遗赶集会、云上非遗展、非遗“六进”等宣传展示活动。
借“媒体”之力,举“建设成果”之名。恩施州多个非遗项目亮相央视,拍摄实验区建设宣传片30余部。宜昌市建设非遗专栏;摄制电影纪录片《武陵土家》、手绘公益广告,制作视频《又见乡愁》《“漫”长阳系列-漫说非遗》、长阳南曲《和谐共生谋发展》等,社会荣誉度高、人民反响好。
坚持“非遗+”模式,融合推进有力度
“非遗+旅游”“非遗+游学”“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非遗+产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建设“非遗+”模式永远在路上。
恩施州灵活运用“非遗”元素,打造9条非遗游学线路,开展系列非遗驻景区演出活动1100余场;打造唐崖土司城遗址、恩施大峡谷、彭家寨等非遗特色景区;原创旅游驻场演出剧目《西兰卡普》,每年可实现演出收益约1500万元;茶叶制作技艺、豆干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腊肉制作技艺等80%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均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宜昌市将“旧文化”转化为“新商机”,打造清江流域首部室内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花咚咚的姐》;将非遗技艺类产品如土家十碗八扣、萝卜糕、西兰卡普等引入各景区商铺。大力推进生产性保护,现建有各类非遗工坊15个,五峰依托茶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年创产值达20多亿元。开发“长阳礼物”“五峰印象”等非遗文创产品。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在传承保护中不断做好非遗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在这里和谐共生。
来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谭静芳校对·王牟蓉
审核·向锐、魏娜签发·彭祖之
转发+在看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可以将“恩施文旅”微信公众号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恩施文旅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回/顾
原标题:《绽放非遗全民共享,来这里见证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茁壮成长”》
阅读原文
-https://renzheng.thepaper.cn。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