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镇沅县突出“五大重点”,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新活力
来源:镇沅县委统战部2019-12-0214:41:00
聚焦“民族大团结”,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全力推进“宾弄赛嗨”互帮互助脱贫攻坚新机制。依托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歌舞展演和体育赛事等活动,将民族元素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积极推动创建活动实体化、常态化、特色化、可操作化。
突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招录力度,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18年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乡镇党政人才培养8次。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4次。选派62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中央、省、市干部培训和民族理论政策培训。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来抓,使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当。2019年,全县有县处级领导34(含挂职5人)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占处级领导总数的64.71%。有乡科级领导干部487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82人,占57.91%。全县公务员总数1249人,有专业技术人才3491人,其中少数民族1605人,占45.97%。积极将优秀少数民族吸收到党组织周围,有少数民族党员5567名,占党员总数的55.02%,选派17名少数民族科级干部到9个乡镇,分别担任专抓脱贫攻坚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镇)长,调派14名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到乡镇担任专抓扶贫专干。并在我县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后,积极选派172名各族干部到西蒙、孟连、景谷、景东、墨江、江城、澜沧进行脱贫攻坚互帮互助,开展“宾弄赛嗨”行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迎斌同志荣获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振太镇文平村粟国雄在2019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以2小时17分11秒成绩夺得冠军。
突出全面依法治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中,2018年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8期886人次,全县副科级以上党政人才培训班2期475人次,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1期86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不同程度的安排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着力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核心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宪法日)”、“七五”普法、民族传统节日宣传320场次,县内外各类媒体登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稿件3500篇(条)。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的教育引导,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各阶段。命名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7所,其中省级10所,市级7所。
突出民族教育优先政策。以阻断贫困代际为目标,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强民族教育。2014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4亿元,实施县、乡、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教学用房、生活用房、学生食堂等14.49万平方米,新建或提升改造运动场地11.31万平方米,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对因重度残疾无法到学校就读的适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送教上门帮扶,对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的贫困户子女,由县职中全部接纳继续接受教育。落实国家、省、市、县教育资助政策,2014年以来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6469人次4547万元。县级出台非义务教育阶段“238”补助政策,共补助1700人809.6万元。建立“两后生”信息台账,精准落实职业教育“雨露计划”和东西部协作计划,实施“雨露计划”1208人次,帮助42名学生前往江苏接受职业教育。建立控辍保学“双线”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县、乡、村、组、学校五级包保,全县适龄青少年有学上、有保障、无辍学,高考上线率达99.27%,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者东镇中心小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突出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坚持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宗旨,确立了“民族文化兴县”的战略,加强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首创精神,积极申报民族文化遗产,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组织以民族文化共融为主题的的“农民丰收节”,以凸显特色产业示范带动为目的“瓢鸡文化节”,以彝族文化为主的老乌山茶叶开采节,以哈尼族文化为主的十月年节,以拉祜族文化为主的哀牢山美食节。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茶王杯”全国陀王争霸赛,组织开展《镇沅歌曲》、《镇沅风光》、《芳香镇沅》征集、出版发行工作,策划打造“天地茶源”民族歌舞晚会及进村组巡演。编写出版了《镇沅故事》、《日月山歌》、《苦聪人服饰》、《拉祜族神秘的苦聪文化》等书籍。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黑古陶、九甲杀戏、和平麻洋纸厂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古城建民的哭嫁、按板文立的芦笙舞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三弦、芦笙等民族传统乐器得到挖掘和传承,全县62位传承人享受生活补助。以“苦聪博物馆”、“镇沅博物馆”和“镇沅民族文化馆”为平台和媒介,免费向社会开放,增进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增强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
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室设置率达100%,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为100%。111个村(居)民委员会实现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按照建设文化“八个一”工程要求,完成建有1个村民文化活动室、建有1个村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建有1个农家书屋、建有1个文化宣传栏、建有1个可供农民群众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的“文化晒场”、建有1个文化戏台6项工程。投入243.8万元广播电视项目资金,实现全县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信号覆盖率99%以上,投资1002万元实施31个贫困村公共文化项目工程建设,投资861.3万元实施32个非贫困村(社区)公共文化项目提升完善建设,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实现全覆盖。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