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考网 > 玉泉区 > 正文

玉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泉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

日期:2023/7/28 22:56:37 浏览: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党委政府重要职责,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中,从教育民生高度出发,不断健全政策制度,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资金安排上,优先满足于教育需要,确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教育投资增长比例稳步提高,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并引领社会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五育融合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教育公平。强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机制,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的基础上,逐步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落实扶贫助学政策,不断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动力,在学校治理、考试招生、铸魂育人、综合评价、财务管理、教师轮岗交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激发办学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增强区域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依法治教。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发展目标

围绕“五宜”高品质城区发展目标,参照玉泉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布局合理,学位供给充足,学校治理理念先进,入学机会公平,师资队伍建设素质全面提升,配置均衡,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建“青城之源,宜学玉泉”高质量的宜学城区,提供首府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育布局更加优化。全区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义务教育办学格局;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普通高中全部建成自治区标准化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覆盖面达到专业总数的8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9年,各类教育均达到高质量普及水平。

——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育人体系基本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教育内涵品质明显提高,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师资配置整体优化。师德师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教师资源配置渠道顺畅,优先保障教师编制,探索建立教育编制“周转池”向急需行业或阶段性工作岗位定向定量投放。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和校长职级制基本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师资数量、结构、能力等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校长队伍基本建成。

——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教育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学位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优质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公用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每年按照教育费附加的15%、教师工资总额的1-2%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教育的政策更加完善。

三、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围绕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以基于生活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和“区管校聘”与“校长职级制”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23·8·28”提质增效高质量教育重大变革,即,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三年行动计划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8项重点工程、完成28项工作任务,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相匹配,以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行动指南和工作评价根本标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类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少年儿童鲜明价值取向、养成良好品德,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把自身理想与祖国前途、把自己人生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总基调,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程(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突出思政课程主体地位。把思政课程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展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程创优活动,发挥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整体衔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小学思政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思政守正创新。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主线,将“四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四史”选修课。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思政课教师和教研员队伍,遴选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支撑,注重校园文化浸润,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聚焦农村、聚焦重点人群,大幅提高农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水平。抓住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着力加强学前儿童保教工作,为夯实终身发展基础、帮助个人成长成才、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基础性作用。2023年,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2%以上;到2025年,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面完成中小学和幼儿园达标校(园)建设验收工作,城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0%以上。

专栏1:思政课程专项工程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每年开展一次中小学思政课程创优竞赛活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守正创新和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建设思政课程创新示范学校5所,评选思政课教学标兵20名。

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部署要求,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建设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和思政课精品项目,举办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每年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一轮集中培训,启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常态化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倡导各学科教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思政的全员、全域育人功能。到2025年,建设课程思政创新示范学校5所,评选课程思政教学标兵50名;课程思政优秀案例50个。

(二)完善五育融合全面育人体系

突出德育实效。实施德育铸魂行动,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信念。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少年儿童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落实教师铸魂育人责任,发挥思政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凸显文化育人功能。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和线上德育学堂,创建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和研学旅行基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和生产一线岗位体验、夏冬令营、文化体育、少年科学院、科学普及、志愿服务等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基层党群活动场所和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年之家等各类文化场馆、社会资源,让少年儿童就近就便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加快建立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少先队实践教育体系。统筹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教育资源,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德育体系。

提升智育水平。实施智育明慧行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强化创新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方法形成。基于贴近生活现实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进行互动式、体验式、启发式、探究式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加强基于生活实际与实践的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遴选一批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领航学校”,设立专项课题,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实验研究,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开展书香校园与书香社区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打造人人爱阅读的终身学习环境。加强学生课业负担与睡眠时间监测,实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强化体育锻炼。实施体育固本行动,推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发展,每所学校建成至少1个体育特色项目。落实体育学科课程教学要求,开齐上好体育课程,使每个学生掌握1-3项运动技能。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监测制度,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推行“健康生活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排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