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时隔45年,65岁的老知青韩云再次踏上了他思念多年的土地——原琼结县久河公社知青点(现琼结县下水乡下水村德布林组)。
在这个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韩云见到了当年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兄长久阿。
在久阿家门前,韩云紧紧拉住他的手,爬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激动。“久阿大哥,我是当年住在你家的知青洛殿扎西啊,你还记得我吗?40多年了,我非常想念你们,想念当年的糌粑和酥油茶。”
“记得,记得哩。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头发都白了,不再是当年的壮小伙啦。欢迎回家,快进屋。”久阿老人年长韩云4岁,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他眼角闪烁着光芒,热情招呼远道而来的“亲戚”进屋落座。
1976年,10位辽宁大连青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远赴西藏琼结下乡插队。
梁晶、陈天全、李丽、安如磐、韩云、林权久、韩风玉、宋书梅、侯立军、尹志疆10位知青在琼结插队两年,收获了青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在琼结下乡插队的岁月里,10位知青都和当地农牧民结成对子,组合成新的藏汉家庭,一起开展生产、建设边疆,在雪域高原结下了藏汉深情。
当时,每一名知青都给自己取了藏族名字,“洛殿扎西”就是韩云的藏族名字。
“年纪大了,好多事情记不清了。但我的藏族名字‘洛殿扎西’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始终记忆犹新。”在久阿家里,两人遥忆当年,彼此充满感慨和怀念。
“当年洛殿扎西来到我家。刚开始,我们还担心从内地来的知识青年适应不了西藏农村生活,会和我们格格不入。但洛殿扎西一点也不娇气,谦虚好学,农活抢着干,很快就跟我们亲如一家。当时洛殿扎西还当过采石队长,带领大家炸山打石,我开拖拉机运送石料,知青林权久养猪种菜,大家各尽所能,都在生产一线挥洒汗水。”久阿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岁月,话匣子也打开了。“知青们和我们本地村民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还向我们讲内地的事情,教我们文化知识。我的汉语就是那时洛殿扎西教的。”
韩云拉着久阿的手说:“老乡们从来不拿我们当外人,衣食住行样样都关照我们。当年你要是有了好吃的,每次都会同我,我生病了也是你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特别是老阿妈,她待我像自己儿子一样,有时你还说阿妈偏心呢。”
韩云边说边摘下帽子,额头上露出一条明显的疤痕,那是当年在久河公社劳动时留下的工伤印记,也是他知青岁月最华丽的奖章。
久阿看到后,满是感慨:“可不能小看知青们,你们个个都能干,天蒙蒙亮就下地劳动,天黑透了才回来。秋收时,一麻袋上百斤的青稞、豌豆,二话不说扛起就走,还比赛谁搬得多呢。这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头,我这个地道的庄稼汉都佩服。”
当年的时光在两位老人的述说中一幕幕呈现,让人感受到了那段岁月的青春激情和藏汉一家亲的生动景象。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本要在琼结扎根一辈子的知青们大多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他们有的又回到西藏工作多年,有的分散在祖国各地,奋战在各行各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韩云现已退休,长住北京。离开久阿家时,两位老人紧紧相拥,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韩云再三邀请久阿一家到北京游玩,再续藏汉兄弟深情。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