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6-07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中,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赵华光、马静与黄山广电台记者汪娜等合作采制的广播新闻专题《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音频:进度条00:0005:28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文字稿:
(2020年)7月9号下午五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因洪水耽误首日高考的2182名考生结束了数学科目的考试。至此,参加2020年全国高考的歙县考生完成了全部考试,我省高考也正式落下帷幕。这批“乘风破浪”的高考考生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护考战斗”。请听安徽台记者赵华光、马静、黄山台记者汪娜发来的报道:
“谢谢!谢谢!”
7月9号下午5:15左右,在黄山歙县二中高考考点外,上百名完成最后一科考试的考生并未着急离开。两位考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将一面写有“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排忧解难”的锦旗递交至值岗武警官兵手中,连声道谢。人群中涌动着感谢的话语和致敬的掌声。
考生方信搂着同学的肩膀走出考场,轻松地说:“还行吧,感觉自己准备得还蛮充分的。其实还蛮平稳的,没事。”
一句“平稳”,抚平了这座徽州古镇过去72个钟头里的滚滚波涛,舒展了无数彻夜未眠人们的紧皱眉头。
7月7号凌晨起,四水交汇的歙县普降大到暴雨,河水猛涨。短短数小时,洪水汇聚歙县古城,一片泽国。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造成全城道路严重积水,最深处近2米,地面交通基本中断。
早上7点,水位仍在上涨。约1700名高考考生无法到达考点,首日赶考路变成泡影。歙县二中副校长向金华:“除了住校生300人左右,其他的走读生很少,大概二三十人吧,家长护送到学校的。因为大门口的水流得很急,冒到膝盖了。”
尽管当地的消防、交警等部门动用皮划艇和橡皮艇全力护送暴雨中赶考的考生,但由于灾情的严重影响,歙县两个考点的大部分考生均无法如期进入考点。为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经审慎研究并报教育部,歙县考区原定7月7日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至9日举行,7月8日的综合、外语科目考试正常举行。
洪水还未退去,战斗吹响号角。
7号深夜,在通往歙县中学、歙县二中两个考点的必经道路上,歙县人武部集结的150多名官兵分成两组,冒雨突击搭建应急交通浮桥。深夜的雨幕中,“迷彩服”们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彻夜赶工,蓝色的浮桥在他们的手中慢慢延展。黄山市歙县人武部副部长徐国友:“如果说这边水大、浮桥浮很高情况下,我们民兵站在水里面,保证浮桥的安全。我们作为人民子弟兵,必须保证人民的安全,保证我们每一名考生到考点的安全,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8号凌晨5点,天边刚泛白。经过一夜奋战,两座宽2米、长度分别为300米和125米的浮桥全部完工。浮桥两端,40多辆接驳公交、应急车辆、30多艘冲锋舟,40多支应急小分队全部提前到位。
6点钟,教育、公安、城管、应急管理等各部门的近千名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
7点钟,上千名志愿者、党员干部和环卫工人已完成各主次干道和公共场所的清理淤泥、环境消杀。
9点钟,考试铃声响起,歙县高考顺利开考!歙县全县高考报名考生中,除25人因自身健康等原因由家长提前提出弃考申请之外,无一名考生因天气和灾害原因缺考。
考场外,众多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志愿者等仍冒着风雨,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着2182名考生的追梦路途。
考生家长许珠指着武警官兵湿透到膝盖的裤腿,感慨地说:“整个的秩序井然,非常好!社会各界都在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师昨天下午对他们也进行了一个疏导,作为我们家长也是从正能量去鼓励他。这次水灾,这也是人生的一场阅历、经历,对他以后也是一笔财富。”
随着最后一场数学考试的结束,“乘风破浪”的歙县考生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这场大考,也为2020年安徽高考交付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星光不负赶路人,风雨不阻书生意。正如黄山市歙县教育局局长汪天平所说,风雨不可撼、却始终有人与你风雨同舟:“同学们,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相信有全社会的关爱,你们一定是最棒的!”
对话:在做这篇报道之前,我们没有想过获奖
回望2020年7月,汛情导致安徽歙县高考延迟。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团队推出报道《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还原汛情影响下,2182名考生进行高考的情景。该作品兼具选题的广度、人情的温度、取材的厚度,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二等奖。
鲸平台记者对话主创团队之一——赵华光,了解该篇报道的成文思路与写作技巧,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以下为专访内容。
鲸平台:《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这篇文章从选题到完成,花费了多久?您是如何锁定自然灾害下高考延期选题的?
赵华光:回忆下来,这篇报道采制周期,是7月7号-9号不到三天。7日早上,团队计划制作防汛救灾选题,去往到安徽歙县,从合肥到歙县车程大概要4个小时,原计划1点前赶到目的地。
在路上时,新闻通知因为汛情,高考不能正常开始。中午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高考推迟。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到了当地,河道的积水、被雨水冲刷过的街道触目惊心。防汛救灾选题不能放下,高考统筹起来确实有难度,可以把高考事件作为防汛救灾背景下一个独立的选题。
7号晚上,教育局为接下来考试商讨措施,包括架起浮桥等。我们一直在跟踪细节,包括新的时间安排、如何让高考有序进行、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考试两全等。
9号早上,让我们意外的是,家长、考生的状态十分积极向上,对于考试推迟没有展现出抱怨、焦虑,反而充满了士气。他们向我们传递的状态,与我们做选题的初衷——生命安全至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吻合的。这让整个团队欣然。我们紧锣密鼓搜集信息,9号当晚考试结束,我们也熬夜做出了片子。
鲸平台:团队取材中途遇到了哪些阻碍?是如何解决的?
赵华光:阻碍方面,首先,高考延迟这个选题非常敏感,很多自媒体发出了褒贬不一的声音,这些文字里含有强烈的情绪。
我们在确立立意时,是三思而后行的。在团队看来,不可抗力使得变化发生了,接下来应该专注的点,不是去质疑、纠结于决策本身,而是要关注接下来流程的统筹,即最大限度保障考生的利益。
其次,考场本身是封闭进行的,制度严格,我们无法进入考场去观察考场布置、场地卫生、学生的临考状态等,只能在考场外面对家长、考生进行采访,了解他们从家里,到考场往返路程路况耗时如何,考场内部降温、防虫、药品保障等。我们比较少谈及情绪,这些东西不适合在当时与考生提及,也不适合展现。
鲸平台:您认为这篇文章在同类选题里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请与我们写作思路和技巧。
赵华光:当时这个选题的报道,没有上百篇,也有几十篇。亮点的话,我个人觉得,重要的还是切入点和立意。
我们的写作,没有纠缠于高考推迟这件已经发生、成为既定事实的事情。那样会有制造话题之嫌,更不符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主基调。团队一致认为,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不要放大矛盾,要聚焦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解决矛盾,各方真实状态如何。当时,这个发声角度是唯一、唯二的。
鲸平台:团队有没有对获奖感到意外?当地政府对这篇报道作何反馈?
赵华光:对于每一位记者同行而言,获得新闻奖都是太开心的事情,不过说实话,我们复盘时,觉得还有一些小遗憾。比如,对于考生的取材还是有点单薄。时效性方面,如果9号结束高考当晚,如果能从网络发出,会更及时。
新闻播发后,当地市县相关部门充分肯定了报道的客观真实、积极向上、褒扬鼓舞的主题内容,展现了新时代歙县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和舟共济的强大合力。
鲸平台:根据经验,自然灾害环境下,针对考生群体的报道,要注意哪些事项和细节?
赵华光:每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以歙县为例,当年,关于高考延期的发布十分及时。而且,歙县体量比较小,当年考生总计2182名,当地完全可以做到一对一通知到人。
我觉得,需要保有的一个认知是,高考牵动千家万户的心,不论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国家,一定是慎重又慎重,不得已才会做出这种艰难决定。
记忆中,中国因为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推迟高考的情况十分稀少。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和甘肃两省部分重灾区曾经延期;江西有一次;安徽歙县有一次;今年因为疫情,上海、天津也决定延期。
有一部分人,一种关注角度,是会担心考生发挥失利,这没有问题,不过实际上,自然灾害影响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这些群体依然处于同一竞争原则中。作为媒体,还是要尽到客观还原、健康疏导、积极引导的责任。
在做这篇报道之前,我们没有想过获奖。作为媒体,不必过于关注流量,甚至制造爆点,让新闻爆,不是做片子之前要考虑的事情,而是报道本身引起了共鸣,水到渠成的事情。
制作体会:先是新闻再是好新闻
坦白地说,这条时长5分27秒、总字数15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完全不是按照创优稿的思路和模式来操作的,它只是我每年要完成的上百篇录音报道中的一篇。
2020年7月9日晚,在新闻现场采访的前方记者赵华光给我打来电话介绍情况。几分钟的通话中,我听出了一位老记者的敏锐和执着。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前后方合作连夜赶稿。
从晚上8点坐在书桌前,我把当天所有能搜到的有关歙县高考的文字、视频、微博、抖音等各渠道内容重新梳理,理出思路和框架,将已有素材填充至合适位置,再带着疑问跟前方记者再次沟通敲定细节,真正动笔开始写稿时已经将近夜里11点了。
我一鼓作气,用大约三个钟头把稿子写完,再播稿、剪录音、制作发送。第二天早间7点30分,《新闻早高峰》栏目播出了《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
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干脆,甚至都没有时间改一遍稿子。所以,单从写作过程来看,这篇稿件不具备典型的创优意义,但它对于新闻记者从写稿到写好稿的质变过程,或许有一些借鉴意义。
首先,是“快”。如果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稿子还出不来的话,这篇稿子几乎就没多大意义了。实践中,我们时常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稿件深意还差点火候,所以就总想着再等等。但通过这篇连夜赶工的稿件,让我对新闻时效性有了新的认识,之所以要争分夺秒把稿子推出来,不仅因为播出时间等不及,更因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知晓欲等不及。也许稿件还会有下一个新闻落点,也许采访、素材、表达等各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但永远不要忽视时效性最强的那一刻。
第二,是“准”。不要把这篇稿子写成社会新闻,它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流量,而在于流量背后的故事。从一开始我就认准了这一点,也时刻在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延迟高考?宣布延迟后的24小时发生了什么?延迟是否造成了混乱?这些才是我想表达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一个个细节,最终回归到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