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考网 > 三江侗族自治县 > 正文

【广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一五”规划(摘要)

日期:2023/8/4 10:40:27 浏览:

光为特色;⑶融江河山水风光、怀远古迹旅游线,县城—良口—老堡—丹洲—高基—县城;⑷侗乡山水民俗旅游线,丹洲—老堡—县城—程阳—斗江—龙胜;

近期要抓紧做好程阳风雨桥景区、马胖鼓楼景区、孟江、芭团景区、大塘水库休闲度假景区等重点旅游景点建设。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外旅客要突破10万人次大关,国际旅游收入(创汇)400万美元;国内游客达7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全县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8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把三江建成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设施功能齐全的侗族文化旅游大都,成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强县。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三江县具有广阔的前景,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三化”建设,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三江县乡镇企业工业的90%都是农产品加工行业,目前这些企业业都是粗放型的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重点抓好宝石加工业和茶籽综合利用,竹制品加工生产,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根据三江实际,我们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发展乡镇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体制创新,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好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业企业、重大项目、名牌产品,在此同时必须大量引进外资、信息、技术、人才等,使三江县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大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努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财政工作的重点是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培植财源,按照巩固传统财源、培育支柱财源、发展新兴财源、开发后备财源的工作思路: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建设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江县要着重抓茶油深加工、牛肉深加工,茶叶提高品质争取优质品牌,林、竹的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优势。

2、抓水能电力工业和高能耗工业的开发,特别是洋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并积极争取捆洋溪水枢纽建设同时扩建或新建高能耗工业。

3、抓项目投资拉动。

二是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沉员,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江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县城建设。县城古宜城目前建成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2万人。规划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城区人口要达到6万人。县城建设要做好科学定位。根据三江县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县城定位为三江侗族文化生态旅游接待中心以及依托209、321国道建立农产品和工业品综合批发流通的区域中心。在抓县城建设的同时,抓好一批重点乡镇的小城镇建设,重点是斗江、丹洲、林溪、梅林、富禄、独峒、同乐等乡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三江县建制镇达到6个。争取到2010城镇人口达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

(八)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十一五五期间,要集中精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加快三江县的交通、通讯、网络、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步伐,努力发展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三江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交通的建设,加快交通建设是我们的重点:一是要加快209、321两条国道的二级路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充分利用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三项会战”的机遇,以及“世行及英国政府混合贷款项目”的乡村公路建设投资,加快三江县的通乡油路建设和乡村四级公路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建设跨省、沿边公路的连接贯通公路项目。四是积极配合国家交通部门做好高速公路过境的规划设计及征地工作,争取高速路过三江。努力实现国道省道主骨架高等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网络化。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三江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抗灾防灾能力弱,主要集中在农业水利渠道硬化率低,水库、提水设施带病工作,隐患大,水利枢纽工程缺乏,防洪设施严重滞后,大面积居住人口饮水困难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损失惨重,恢复生产、生产能力低,返贫现象严重。在2003—2010年期,要重点解决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努力完成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并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九)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促进商品流通,带动经济发展。

三江县地处三省区交界地,远离中心城市,原来的交通又非常落后,这是三江县地域的劣势。但随着即将迎来的三江县交通建设的大发展,处于三省交界地,是黔东南及湘西一个广大区域内通往广东、广西沿海的交通咽喉部。正是三江县发展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优势。政府通过引导和市场运作,加快开发县城河东2条国道交汇处为中心,建立一个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主体机制灵活、服务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泛的综合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建设,带动农产品的开发,并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江经济的发展。

(十)、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发展教育卫生事业

要继续推进科技与产业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科技部门要注重知识源和技术源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网和技术创新项目库,为招商引资引智及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支撑。

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与科技素质。努力发展科技农业,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农技推广网络组织,以促进科技进村、进户、进脑。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巩固和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适度扩大高中段教育工作者规模,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体系步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基础上,步提高高学历层次教师所占的比例;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到2010年的主要具体目标:⑴职业教育:在抓好县城幼儿园基础上,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⑵基础教育:2006年“两基”工作争取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9%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5%以上;继续扩大高中规模,到2010年三江中学和三江民族中学每年招收普通高中生1500人,总在校生为4500人;⑶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扩建三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年招生600人,总在校生1800,使之成为全县实用技术的培训基地;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青壮年文盲控制在3%以内。

卫生工作要进一步抓好防疫防病、妇幼保健、初级卫生保健、贫困村卫生所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各乡卫生院实现一级甲等卫生院或“合格”医院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实现初保“合格县”;计划免疫各项工作指标达到上级下达的标准;妇幼保健工作实现《两纲》提出的目标并有所提高。努力改善卫技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卫技人员培训,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设项目重点抓独峒等10所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总投资324万元;县医院传染病房、污水处理站、门诊楼、住院部大楼等改扩建工程,总投资384万元;新建县中医院河东业务综合楼及设施投资300万元;新建县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续建县妇幼保健业务楼1000平方米;新建县“120”急救中心,投资150万元等。

(十一)做好人口控制,保护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三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在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以使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平衡;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平衡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强化人们环境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减少工业、生活“三废”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生存空间。

2、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①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促进三江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至2010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5.76万人。加强协调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

②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

高度重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开展节水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加强江河源头的水资源保护,重视水污染防治,开展对主要城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划定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工业区和城镇密集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土地需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矿产资源,严格整顿矿山秩序,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加强地质勘查。

③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生态建设。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为重点,加强生态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对自然生态保护尚好的高基蓖梳、斗江镇滩底、老堡乡白云山、同乐乡高洋、丹洲镇石门冲等区域实行抢救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林溪、八江、孟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加强景区绿化,完善景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跨省界的独峒、同乐、林溪、八江、富禄、梅林等乡镇严重退化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对丹洲东风、板必重晶石矿区、斗江锰矿区、老堡铅锌矿区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有计划、分步聚地抓好退耕还林,发展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村屯。加强珠江源头主要支流浔江、榕江、融江三江段防护林带建设。

环境保护。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治理。对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在继续抓好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抓好造纸、建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