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自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高考也几经改革,比如由双规到并轨改革,由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等,但它仍饱受诟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顾明远:恢复高考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三十多年来,它的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首先,一次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考定终身”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遗恨终生;其次,它对教育起到制约作用,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学习束缚在应对考试的轨道上;最后,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而各省份录取的分数线又不同,易造成地区间的不公平。随着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界面新闻: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新高考”试点,近期各地也出台了具体方案,这是否能够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
顾明远:要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推动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因为考试评价制度是指挥棒。近年来,不仅是高考形式在变化,高考的内容也在改变。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提高素质,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新高考一方面给了学生选择权,除了三门主要科目,其余的科目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另一方面,考试的内容再度转变,由考核课程知识为主逐渐转变为考察素质水平。而且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
但整体上,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达到我们改革的预期,还需要继续探索和调整。比如,综合素质评价在落地时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当初设想的综合素质评价并非量化考核,把学生各种表现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想让学生和教师记录下学生在上学期间到底做了哪些事,参与了哪些活动,有着怎样的表现。与此对应的是,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就可以针对不同专业需求,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而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仅仅看一场考试的分数决定去留。
界面新闻:这样的转变,是否存在一些阻碍和争议?
顾明远:争议肯定是有的,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所有改革都有一个探索前进的过程。家长普遍认为考试分数是最公平的,通过学生素质表现来录取,容易出现“走后门”等不公平的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与中国的人情文化与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不只是考试制度制约着教育改革,社会的评价也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好学生?现在评价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升学率,就是考试成绩。一切事情都是用唯分数主义来衡量。
界面新闻:您对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哪些期待呢?
顾明远:针对教育的发展,我国如今已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了一些指标。事实上我认为完成那些数字上的指标可能并不难。更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如今的教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推进艰难。无论是从各级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需要转变观念,不应只盯住清华北大。这与我们重学轻术、读书做官等文化传统有关。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素质和兴趣是不一样的,让所有人走同一条路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到了当代,我们应当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我国如今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成为世界的工厂,实际上很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工。但我们很少人愿意让孩子读职业技术教育,当工人。这不单纯是经济收入高低的问题,其实现在技工人才供不应求,“蓝领”的收入未必比“白领”低,但是多数家长还是都希望孩子去当公务员,做科研人员,就是个观念问题。唯学历、唯分数和唯文凭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改变,很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我国的教育就很难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最关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出有思想、有追求、有高尚品格的学生,而不是让所有人上同一所学校,以后去干同一样工作。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