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5年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契机是什么?当时是否存在阻碍?
顾明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要恢复,要发展,所以更需要人才。大家都呼吁,我国要用法律的形式普及义务教育。所以,1980年,中央下发文件《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决定》,要求普及小学教育。到1985年,国家意识到只普及小学教育还不够,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当时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小学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提出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是很长的,当时出现了一些争论,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的经济条件能不能满足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我们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但是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按照最初的政策,并没有做到完全免费,还是要收一点学杂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才真正做到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在1985年之后,我国一直在争取免费,但直到2007年修改了义务教育法,才真正实现全部免费。
界面新闻:那么从1978年到1985年期间,我们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具体做了哪些铺垫?
顾明远:刚提到的1980年要求普及小学教育,就是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铺垫。另外,开了很多座谈会议,全国人大的教科文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我国能不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一些什么困难?随后,在一些已经开展普及工作的省市做了相关调研工作,最后中共中央才做出决定。
界面新闻:其实较于我国港台和欧美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您觉得我们从1985年开始提出普及义务教育会不会太晚了?
顾明远:从整个世界来看,当然已经晚了,别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就普及了。但是,从我国大陆的发展情况来看,并不算晚。因为我国此前是“一穷二白”,改革开放后经济情况尚处于恢复期,我国就于1985年迅速提出这一政策,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事实上还有一些超前性。
界面新闻:从1985年开始提出要普及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了2008年我们才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您认为遇到的阻碍是什么?
顾明远:就是经济发展滞后。早在1993年,中央就决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并把这一目标写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但一直到2010年才达到。而这正是得益于我国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在此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经济是基础,没有钱怎么办教育?所以为什么提出义务教育以后,过了十几年才真正做到免费。这是可以理解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基础不雄厚。
界面新闻: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财政支出的GDp占比到5%,您怎么看?
顾明远:如果从全世界来看,教育的投入已占到5%以上,但我们现在还是4%,所以国家需要增加教育投入,才能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但实际上,最近这几年的投入水平还是在提高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2%。从总量来讲,已经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
界面新闻:实际上,伴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我国对教师队伍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但是实际上教师队伍仍然良莠不齐,您认为在这7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
顾明远:这7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现在除了乡村代课教师以外,大多数教师学历合格,但教师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很多老师学历合格了,但可能没有学过教育的专业理论,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优秀青年大多不愿意加入教师队伍。没有好的老师,怎么培养好的学生?
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的教师。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对教师尊重不够,却有很多要求,一旦出事就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党中央去年发了一份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想逐渐提高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也提到,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界面新闻: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并在2019年由“免费“变”公费“,这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在您看来,我国的这一举措的成效如何?
顾明远:应该说有一定的成效。当时国务院提出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一批青年能够读师范,投身教育事业。免费师范生实施几年来,经过政策调整,总的情况是好的,充实了中西部地区基层学校的教师队伍。
但是在我看来,当时具体的制度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按照规定,师范生当时是需要回到生源地履约10年,服务年限太长,而且青年们面临着组建家庭、生活压力和远离家人等问题,所以影响到政策的吸引力。首届免费师范生中仅有31.9%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回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更低,更多的学生都选择了一线城市。即便回原籍的那部分毕业生,大多也去不到农村,而是去了当地的县城。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这项政策有了变化,由“免费”到“公费”。实际上,叫“免费”本身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并不是没有出钱,而是由国家出钱培养。改为“公费”之后,其中一个意义是使师范生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职人员,增加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同时,也弥补了政策设计的部分缺陷,比如将履约年限由10年缩短到6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由至少2年缩短为至少1年。还为师范生们提供了深造的路径,师范生按协议履约任教满一学期后,可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所以,政策变动之后,更具有吸引力。
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源是经济差距
界面新闻:伴随着我们义务教育的普及,入学机会增多,就学规模扩大,如何维护教育公平,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城乡教育差距。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主要做出哪些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顾明远:实际上,我国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就已经开始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后,认为农村教育依然是短板,城乡的经济差别很大,导致城乡的教育差别也很大。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是依靠地方省级财政支出。各省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尽管全国已经达到平均4.2%的投入水平,但从各个省来看,有的省达不到这个水平,这时就需要国家用转移支付来支持。
对我国而言,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的问题。在普及义务教育以后,国家就针对农村教育的短板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增加投入,要求农村校舍等基本教学设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对此我国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自2006年起,每年有近10万名大学生去乡村做特岗教师。另外,最近国家还提出了农村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补贴农村教师,增大农村教育投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差距。
此外,十八大以后提出教育要城乡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同等待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还并未达到全省全国教育均衡发展,而还在努力实现县级内部的均衡发展,因为我国各省市的经济与教育发展太不均衡了,所以教育公平是逐渐地推进。
界面新闻:有学者认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匮乏问题才开始变得突出。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顾明远:分税制对教育的确是有影响的。因为从1985年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农村很多教育经费,都是靠农民出的钱,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到本世纪,国家逐渐增加投入,县里也有了一些教育附加税,就可以通过政府税收办教育。但在税收改革以后,中央收回了税收权。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中央也通过对贫困农村转移支付,试图弥补影响。所以分税制改革之初,对农村教育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是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一问题了。
界面新闻:我们梳理发现,国家一直是很重视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饱受诟病,在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在哪?
顾明远:主要原因还是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省级统筹,县级管理”,但是现在很多省将统筹权下放到县,这就导致部分县教育经费不足。所以一方面我国还应强调教育经费省级统筹,而不是仅用县里的财政。另一方面,全国应该规定人均教育经费最低水平,如果部分省份达不到这个水平,中央最好能够转移支付来补贴。由此来达到初步的均衡。
界面新闻: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小学近年来因为学生和教师师资结构比较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的问题,屡次引发外界的关注,但实际上也正是这些学校满足了农村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大量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于是不少专家就开始支持农村的小规模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顾明远: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有的村小规模太小,很难开课。如果一所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而小学加上中学共有13门课程,老师不可能所有课程都能教。所以部分地区通过“撤点并校”来提升教育质量。但这又导致了新的问题,在一些很贫穷的山区,一旦撤销村小,这些山区的孩子上学就更加困难,甚至失去就学机会。此外,小学对乡村的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如果撤销了村小,部分乡村则可能失去了文化发展的机会。
所以,很多学者提出应保留村小。我个人意见而言,农村的小规模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尽可能保留村小,如果开课出现困难,可以请中心学校的老师去代课,还可以利用现在的远程技术去弥补师资短缺问题。总之,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界面新闻:您刚刚提到了远程教育进村小,您觉得这是否可行?
顾明远:虽然远程教育已经可以满足很多学习需求。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用电用网都困难,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也不够,在这些地区完全依靠远程技术发展教育恐怕还面临很多困难。
高考改革之难:仍需扭转教育观念
界面新闻: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一度使中共中央只得批准动用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刷考卷,作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为什么恢复高考在邓小平看来是迫切的?
顾明远:改革开放搞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当时我国初等教育尚未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左右,教师队伍合格率极低。虽然1973年有少数高等学校开始招生,但学生大多只有初中毕业水平;入学条件没有规则,走后门现象严重等,挫伤了青年的积极性;“读书无用”的思想乌云弥漫于整个社会,全中国成为一片文化沙漠。所以邓小平立刻发出一声号令恢复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