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考网 > 且末县 > 正文

像胡杨那样,在这里扎根(逐梦)

日期:2023/7/14 8:56:5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01-12

像胡杨那样,在这里扎根(逐梦)

李佩红

2022年01月12日10:40_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像胡杨那样,在这里扎根(逐梦)

且末县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2日第20版)

图为新疆且末县城风光。赵戈摄

在许多人眼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遥远而陌生。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国内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末黄沙环绕,沙漠面积占全县行政面积的近百分之四十。且末绿洲如“沙漠孤岛”,交通不便,却偏偏有一群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现保定学院)毕业的青年,不远万里,像胡杨那样在这里扎根,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还有半个月就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了。且末一中灰顶白檐的教学楼里,处处透露着高考前夕的紧张气氛。

我拿着侯朝茹等人毕业时留下的合影,在且末一中高三年级教室里,一个一个地寻找他们。我仔细辨认,侯朝茹、庞胜利、辛忠起、苏普、李桂枝……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四个女生十一个男生。照片里的他们,手捧鲜花、身披绶带,青春飞扬的脸上,笑容那么灿烂。他们从那里起步,跨越五千公里,开始了“情系西北、献身教育”的漫漫人生路。

在三楼的一间教室里,我找到了照片上一袭碎花长裙的侯朝茹。

她正在给学生们上历史课。她的头发向后扎成马尾,很有朝气,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显大不少。和照片上的她相比,侯朝茹已褪尽青涩,朴实无华的气质显得很踏实。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消息传出,立刻激发了侯朝茹他们这一代学子的热情。

祖国西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神奇、壮美、厚重。

祖国西部,是需要年轻人开垦的希望之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年轻人渴望挑战险峻,战胜自我,去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去西部的想法在侯朝茹的心底萌生。

庞胜利在河北涞源县城找好了工作,王建超收到了省内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保定市多所中学打算聘请李桂枝……但他们都义无反顾选择了且末,就为了那一句话:“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始,初一七个班的班主任有六个还没有着落。”

2000年,刚毕业的侯朝茹得知且末县来校招聘教师,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后来她听说,报名的人很多,且末县只招七个人,可报名者足有两百余人。且末县前去招生的工作人员感动于报名者的热情,电话请示县教育局,破例多招了八人。侯朝茹很幸运地位列其中。她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爸爸鼓励她,好儿女志在四方。妈妈心疼女儿,不放心她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可见女儿心意坚决,妈妈偷偷抹眼泪,悄悄为女儿准备行装。

此去关山万里,十五名年轻人奔赴且末,挥手告别学生时代,告别家乡,转身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

从保定出发,到达新疆吐鲁番,从吐鲁番转车至库尔勒,再从库尔勒转乘大巴抵达且末,其间要经过五天四夜的辗转奔波。“漫漫黄沙,满目荒凉,偶尔会看到几匹骆驼和驶过的汽车。”侯朝茹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小县只有四五万人,不及河北保定一个镇的人多。学校只有几排平房,泥土地面,墙皮脱落了,操场上尘土飞扬。与家人联系,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半个多月。

为了孩子们期盼的眼神

新学期开始了。

十五位青春飞扬的老师站上了讲台,好像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激起孩子们对远方的憧憬。

侯朝茹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

教室陈旧、桌椅破损、门窗漏风。灰色调的空间里,唯有四十五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像晶莹剔透的葡萄,格外明亮、生动。

内心既忐忑又兴奋。教师这一身份的神圣感油然而生,给了她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新鲜的地方、新鲜的岗位、新鲜的面孔。然而短暂的新鲜感很快过去。“沙尘暴来的时候,天突然毫无征兆地昏暗下来。”长那么大,侯朝茹还是头一回遭遇这么可怕的风暴。“电也停了,教室能见度不足一两米,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土味儿。”孩子们的身影如同在雾中,朦胧而迷茫,一如她的心境。上课不得不中断,侯朝茹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家长身边,再顶着大风回到宿舍。她灰头土脸地独坐着,一阵悲凉涌上心头。

“且末每刮一场大风,刮走的不只有沙子,还有这里的年轻人。希望你们留下来做真正的且末人,为了孩子,为了且末的未来。”想起到达且末第一天,接待他们的县工作人员诙谐又无奈的话,侯朝茹的脸红了。

大风一场接着一场,他们嘴唇干裂、嗓子肿疼、鼻子流血,声音变得嘶哑……大风更考验着他们的意志。望着镜子里憔悴的容颜,想到万里之外山清水秀的家,侯朝茹哭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真正让她平静下来、坚持下来的是一位同事的离开。“那是个冬天的傍晚,凛冽的寒风里,学生们在汽车站门口排着整齐的队伍,眼里噙着泪花,向老师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班车徐徐开动,孩子们顿时哭成一片。突然,班长哭着问侯朝茹:“侯老师,你们会不会也要走?”看着学生渴望又无助的眼神,侯朝茹的心里一阵酸楚,同时心底也升腾起一股力量。

“不,老师不走,我会一直在,好好地教你们!”一诺千金,是责任,也是使命。从此,侯朝茹坚定不移地扎根在了且末。那么风沙呢?侯朝茹说:“既然无法改变自然环境,那就与它共存吧。”就这样,侯朝茹与这里的孩子们朝夕相伴,至今已整整二十一年。她在且末安家,在且末结婚生子,用坚守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

用生命影响生命

老师们习惯叫维吾尔族女孩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为小米。小米后来取得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学位,并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站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她讲述了侯朝茹这批老师在且末支教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小米记得老师问学生沙漠的那边是什么。学生回答:“沙漠的那边还是沙漠。”是啊,沙漠里的孩子不走出去,永远想象不到沙漠外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小米说,是老师们的爱,让他们跨越沙漠,汲取养分,坚定地追寻星辰大海。小米在演讲结尾说:“在你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在你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老师,山的那边是什么,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侯朝茹不仅关心学生们的学习,还特别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多年来,侯朝茹坚持自学心理学,为学生们开展义务心理辅导,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孩子就是一棵小小的红柳,我要呵护他们成长。”

在高三年级学生写下的“挑战书”中,我看到每个学生都确定了自己的挑战目标,并在各色纸片上书写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众多且末学子在侯朝茹等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导下茁壮成长。侯朝茹也学会与风沙搏击,把笑脸和知识传递给孩子。

自侯朝茹2007年担任高中部班主任以来,每一届学生中都有贫困生。侯朝茹主动向校方反映情况,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减免学费和伙食费。新一届毕业生中有个贫困学生,他和妈妈、妹妹三人相依为命。当侯朝茹得知他交不起生活费时,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给他交伙食费,帮他买教学辅导资料。家访时,侯朝茹看到这个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马上给他买来节能台灯。在侯朝茹的帮助下,这个学生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侯朝茹用一颗母爱的心关爱班里的每一个贫困孩子,让他们获得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十一年、七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和苦战,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他们对理想无悔的追寻,对西部大地、对学生和当地群众的挚爱深情。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选择所爱,爱所选择’。我很幸运,做了一名教师;我很幸福,做着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我愿一生为此努力!”这是侯朝茹个人空间里的一段文字。作为且末一中高中年级的优秀教师,从2007年开始,侯朝茹连续带了六届毕业班,把数百名孩子送入大学深造。为了这些孩子,她和同年来且末支教的爱人携手并肩,把工作当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他们的付出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真情回馈。这些学生哪怕有一点好吃的都想着老师,这小小的举动是人间最温暖的爱。“在且末,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们被孩子们需要,被家长信任,很快乐。”侯朝茹说。

侯朝茹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回到且末工作,这些学生继续为且末的未来努力着。这是作为一位老师最欣慰、最骄傲的事。

从2000年到2021年,保定学院陆续为巴州输送了近百名毕业生,他们不是普通的志愿者、援疆人员,而是在这里扎了根。这些老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021年高考结束后,侯朝茹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这间教室,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梦想、青春、拼搏、感动、温暖,一切都是成长的印记。如今,洁净整齐的三十六套桌椅,等待着陪伴奋战的主人。这就是时光荏苒吧,更是接力。”

就这样,侯朝茹用坚守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她坚守了二十一年,还会继续坚守下去。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