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何卓凡回家看望父母,帮忙务农陈同宇摄
日前,红花岗区龙江村举行了“春风行动·助学圆梦”助学金发放仪式,全村21名考取二本以上院校的学子,分别获得2000元的助学“红包”。
邓益霜、邓益珊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两姐妹勤奋好学、互补互进,共同考取了心仪的大学,领取到助学金的她们准备收拾行囊、踏上期盼已久的求学路。“村里的重视和关心让我们感到温暖,也给我们带来鞭策和动力。”
自2011年以来,这样的助学圆梦活动连年开展、从未间断,龙江村已从集体经济收入里支出22万元,向高考考入一本、二本大学的171名学生发放助学金,还给予特困学生每学期2000-2500元生活补助,对全村家庭困难的8户精准贫困户学子进行长期教育帮扶。
“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储备等都事关全村的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经济发展迈步向前之时,全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要跟上脚步,重视教育、加大投入是关键手段。”龙江村党委书记杨健如是说。
26岁的何卓凡如今已是一名中医针灸康复医生,更是龙江村教育资助的受益者和因教育圆梦的亲历者。
2015年10月,就读大二的何卓凡已经连续两月没有收到家里打来的生活费,在校期间的所有支出“断供”,她知道是家里遇到了经济困难,体谅父母的她根本没有主动索要。
原来,何卓凡的爸妈年老多病,长期务农营生,哥哥每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还要负担自己的三口之家。秋季学期一开始,靠卖米、卖鸡和亲戚东拼西凑的接济,全家人才勉强凑够她的学费,接踵而来的两个月的生活费,家里实在无力顾及。
“我当时已经‘捉襟见肘’了,靠兼职赚来的微薄收入没法养活得了我一个月,在学校实在‘坐’不住了,就回来看看能不能自己想想什么办法。”何卓凡回忆说,她听辅导员建议到自己所在的村委寻求帮助,就选了一个周末回家。
而何卓凡当时在心里认为,开口寻求资助无异于麻烦别人接济自己,“胆小”的她在村委会门口踌躇徘徊了良久,在说服了自己以后,壮着胆量踏入村委会大门,找到服务窗口的人员咨询有关教育资助的政策。
“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凉了,但她穿着非常单薄,而且衣服看着比较旧,整个人非常瘦,说话交谈也小声。”接待何卓凡的村两委委员彭茜茜说,与她深入交流了解实情后,发现何卓凡的家庭应该确有困难,她还有极大的辍学可能,随即就向村党委书记杨健汇报,他也将事情挂在心上。
第二天一早,赶在上班前,杨健与彭茜茜一同赶到了何卓凡的家里探清了实情,回到村里就组织班子成员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由村集体出资向何卓凡提供生活资助,完成剩下3年的学业。
尔后的每个学期,何卓凡每个学期都能收到村里发放的2400元钱的生活补助,加上自己兼职发传单每月赚来的小几百,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都能满足,也给家里卸下了一挑重担。
2016年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的首站之年,何卓凡家因学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政策的惠及,让何卓凡和家人每年不再为开学筹学费而四处奔跑,卸下了家庭中最后的负担。
在教育扶贫政策和村集体教育资助的“双保障”下,何卓凡顺利走完了5年制的求学路,还靠自己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实操技巧,努力考上了一家公立医院,从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每月取得一份可观和满意的收入,改变了家庭穷困吃紧的旧貌。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时常遭遇小病小痛,妈妈经常带着我到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私人诊所求医,当医生的理想早就在我心里埋下种子。”美满圆梦的何卓凡如今从贫困生变为医生、从患者变为医者,在工作上不断钻研针灸疗法,为很多患脑血栓等疾病的康复患者带去慰藉、减轻病痛。“在每一次治疗处置结束后,病人的一句句道谢,让我感到梦想是那么的真实。”
工作一年多的何卓凡不仅在补贴家用,还在为考规培或者研究生的花销做着打算。“因为教育,我有机会和很多人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好政策和好村委,我得以顺利毕业,想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向社会回馈和付出。”何卓凡真诚地希望。
“重视和发展教育就是助力年轻一代赢得未来,这在何卓凡身上能真实体现。”杨健欣慰地说,看到像何卓凡一样的贫困学子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读书来一步步实现蜕变、投身社会,让村两委教育投入的强大效应,更坚定推动本地教育发展的信心决心。
据了解,龙江村依靠“多元融合”的“大发展”格局,推动集体经济如“滚雪球”般增长,在此基础上,把集体资金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让广大村民群众从不同层次享受到发展成果。近9年间,龙江村重教助学,共计投入89.98万元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积极扶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师生,还对龙江小学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堂、教学设备等进行办学条件改善。(文/图赵洋)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