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考网 > 桂林市 > 正文

[改革•高考记忆]一位钢厂工人变身画家的传奇经历

2023/6/26 23:38:06 点击:

20世纪70年代,高考制度重启,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高考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命运的故事。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始,今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我们邀约不同时代的高考者讲述不同的高考记忆,既是对高考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个人真实故事、切身感受的回忆与抒发,亦是对当前新时代的献礼。如果您也有高考故事,欢迎给我们投稿:yangyl@guilinlife.com,电话:0773-28531202853105。

年少:“幸运”的中学时代

1955年,杨永葳出生在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广西师范大学教师。虽然父母并没有在学习上加以管教,但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条件的影响,当时的杨永葳仍旧保留着主动学习的习惯,小学便就读于当时桂林市数一数二的四会路小学(现址为桂林市十三中),当时桂林2个五年制小学之一,按现在的标准来说相当于重点。

由于当时桂林市的中学不多,招生政策与现在的分学区有些类似,不论初中高中都没有入学考试,杨永葳初中三年便就近在当时的桂林三中度过了。当时的三中,校址就是现在的桂林中学,而当时的桂林中学校址便是现在的桂林三中(德智外国语学校)。1980年,受桂林市教育局安排,两所学校开始逐步“对换”校址。到了该升高中的时候,因为处于“文革期间”,当时对于初中生毕业生有一条政策,超过15岁的就要下乡插队锻炼,15岁及以下的才有留在桂林读高中的机会,他,是幸运的那个。

桂林市

仍在甲山内的桂林中学

虽然能够留下念书,但当时三中他所在的那个年级,共有十几个班,人数众多,三中高中部却只能招收两个班。于是他被分流到了当时的桂林中学,在甲山里度过了两年的住校生活(当时的高中只读2年)。他回忆时曾发出感慨,这对于后来的他来说也许还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的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五年都要独自在外地工作、生活。

进入工厂再锻炼

高中毕业之后,因为没有了高考,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柳州钢铁厂当工人,据杨永葳回忆当年柳钢在桂林共招了200多人。他本来要当电工,可以成为当时比较“牛气”的技术工人,却因为春节时与同伴偷偷跑回家被人发现,最后只能当个普工,到车间里开行车。开行车,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刚出炉的火红的钢坯吊装到轧钢机上进行冲压。提及在厂里的工作,他回应的最多是“累”和“热”。与一线工人们一样每天接受炼钢炉热量的煎熬,工作三班倒,非常辛苦。虽然开行车也算是技术活,但杨永葳的工资仍与普通工人一样。

在柳钢的5年里,除了在厂区工作之外,他还参加了很多板报的制作,也经常参加一些工厂里的工人画作展览。因为爱好画画,下班了以后还会约上很多工友在宿舍里一起画画,一起搞画画学习班,周末还会约着一起外出写生。可以说,在柳钢的日子,彻底决定他今后的职业方向。虽然有些煎熬,但也值得怀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外交部新发言人家庭背景曝光大学舍友喊她“迎春花”
建水实验中学2022年高考一本上线2450人
2023年全国高考绵阳市盐亭考区组考工作圆满结束
最新图文
四川广安:60辆公交车爱心送考
[改革•高考记忆]一位钢厂工人变身画家的传奇经历
定了!6月25日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