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了没有啊,今天在学校开心吗?”中午,通海县纳古镇中心学校校长马灿敏拄着拐杖在校园里巡查,看到两个小同学在玩耍,他不禁摸了摸孩子的头询问道。
11年来,一个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从校园东头走到西头,查查校园的卫生,看看孩子们上课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每天都会在校园里上演。行动不方便,仍倔强地用自己的双腿丈量学校的马灿敏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有无私大爱的校长。
“这么些年,各种荣誉都拿过了,企业界的、学校的都有。这对我来说,既是光荣,更是种责任。”在马灿敏的办公室里,他一边为记者加茶,一边缓缓地说道,“学校与企业,办不好,对不起这些荣誉,更对不起3000多名孩子和靠企业生存的员工们。”
勇担重担办企业
1968年,马灿敏出生在通海县纳古镇一个普通的回民家庭。3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脚肌肉萎缩,经过40多次的手术治疗,最终还是落下终身残疾,从此只能拄杖而行。
1987年,马灿敏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达到本科录取线,但因为身体原因,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1988年复考,他的成绩远远超出本科录取线,但仍被大学校园拒之门外。1989年,马灿敏第三次参加高考,当地党委、政府及学校联名保证他将来的工作问题由家乡解决,他才被破例录取,成为云南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马灿敏分配到母校通海县纳古学校担任物理教学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因优异的教学成绩被县里评为“农村智力开发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1994年,面对学校的实际困难,马灿敏勇挑重担,办起了通海县第一家校办工厂——通海县纳古学校彩印包装厂。通过努力和奋斗,马灿敏将厂子办出了规模,办出了特色。2001年创办了通海县灿达进出口公司,把生意做到了省外、国外。上缴国家税收500余万元,为学校创收100多万元及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100多万元。他还经常把上级部门颁发给自己的奖金用来资助那些残疾学生,逢年过节还自己拿出资金去慰问各地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资助30余名残疾学生就学。他创办的企业还接收20余名残疾人就业,安排下岗职工150多人次。
“软硬”齐施创名校
由于历史原因,纳古学校相较同级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滞后。2002年,家长和学生一致推荐马灿敏出任校长。当年8月,纳古镇党委、政府任命马灿敏为纳古学校校长。
当上校长后,马灿敏首先是为学校解决硬件问题。他从企业里拿出钱来办学校,又拄着拐杖筹来1200多万元资金,兴建起综合楼、教学楼、阶梯教室、大礼堂及3幢教师宿舍和环形田径场,购进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他还多方做工作,使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40余亩。
硬件条件好了,马灿敏开始打造办学的软环境。
“从理念开始,变为规章制度,最终形成校园文化。经过实践,我用企业的思维来管理学校,发现这样的效果最好。”马灿敏说,当校长后,他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劳动有报酬,报酬有成效”这20个字的管理理念灌输到教师队伍中去,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2005年,纳古镇中心小学争创云南省二级一等示范学校顺利通过;2006年至2010年期间,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示范学校。
大爱无私受爱戴
“马老师对我们老师太好了,像一家人一样。”在纳古学校教了13年书的马月娇这样评价道,“马老师永远是我们学校付出最多的人。”
“我们做教育的,就是要教给他们爱、团结、互助,没有隔阂,至于分数倒是其次的。”马灿敏这样对记者说道。随着纳古镇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到纳古,他们的孩子上学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总不能让他们成为新生代的文盲吧。”马灿敏一咬牙,将孩子全部接收进来。
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学校聘请了46名代课教师,教育部门承担15个名额的工资发放,剩余的只能由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他就厚着脸皮到处去“化缘”解决代课教师的工资,实在没有办法就自己垫出资金来。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是一个“行乞”校长,这时他总是报以淡淡的一笑说:“如果是因为学校的发展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丢了自己的面子,那是值得的。”
目前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2000多人,占到了在校学生的70%左右。“纳古的将来,一定是个多民族大杂居的地方,我希望孩子们从这里出去,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常回来看看,大家共叙同学之谊,我也就觉得值了。”马灿敏说。
本报记者李继升杨建华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