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护佑“地球之肾”,高原湿地建国家公园
若尔盖:护佑“地球之肾”,高原湿地建国家公园若尔盖花湖景区。用旦摄
成群的黑颈鹤。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若尔盖铁布梅花鹿。贡波泽里摄
若尔盖大草原上的黑颈鹤。纳么玖摄
若尔盖草原上的河曲马。纳么玖摄
□王鑫
10月,若尔盖县的白河牧场,已长出一排排高山柳、云杉等树木。45岁的生态管护员周建明每天要来这里,查看生长情况,防止牛羊踩踏,确保树木长成绿色“长城”,在黄河边防风固沙。
这是若尔盖、阿坝州建立黄河干支流生态防护带的一个建设点。今年,若尔盖在白河牧场和唐克镇、辖曼镇、麦溪乡建起了5500多亩的生态防护带。
若尔盖地处川西北高原,是黄河流经四川的主要区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有全国第二大草原,也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若尔盖湿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为呵护好“地球之肾”,近年来,若尔盖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立足生态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和系统性,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治理和综合施策,并加快把若尔盖湿地建成国家公园。如今的若尔盖,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若诗若画,令人魂牵梦绕。
保护治理
从土地沙化到若诗若画
辖曼镇西仓村的“43号小班”治沙点,一个个沙柳围成的小格子布满整片草坡,格子中的高山柳长势良好。
这里曾是若尔盖沙化最严重的地方,沙化面积3173亩,其中包括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黑土滩等不同类型的沙化。
为治理沙化,筑牢生态屏障,若尔盖总结出“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的治沙方法来治理流动沙地。“高山柳是我们本地的,这种柳树不仅能深扎沙内,而且叶密枝韧,其枝条可被制作成沙障。”若尔盖县林草局局长罗让甲措说,此模式和选育治沙植物及种苗的繁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在多地被广泛推广运用。
与七八年前风一吹就是一层沙的情况不同,而今治理点的沙丘被明显固住,风蚀情况也明显减少,逐渐转化为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在原有基础上也明显地增加。
据统计,自2017年开始,若尔盖县已投入资金4.1亿元,治理各类沙化土地45.33万亩,其中治理难度系数最高的流动沙地从2014年的6.07万亩减少到了2021年的0.21万亩。全县沙化土地年递增率由2015年的5.32%降至-1.3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4%以上。
不仅治沙,还治水。
黄河干流流经阿坝州174公里,其中若尔盖县148.7公里。过去一到汛期,黄河干流就像脱缰的野马在若尔盖四处乱窜,严重侵蚀河岸。这很容易形成河道分叉,部分严重的河道分叉,又会侵占牧民们的草原。涨水之后,河道还会改道。
“水能制沙,也能治沙。”沙与水是治理黄河需要管住的“两要害”。“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水。”麦溪乡纪委书记任珍夺基与黄河“打交道”的时间和经验充足,他解释说,丰水期黄河会侵蚀岸边的草原,将土壤泥沙冲进河里,枯水期水消退时河床上的泥沙会被风带到岸边甚至更远的草原,加之地表水蒸发量高于降雨量,致使地表干燥,干沙极易随风飘扬,其后果,就是黄河流域周边面临“两化三害”问题。
为此,若尔盖县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治理和综合施策,并以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为契机,成立省内首支“黄河护河队”,加大对黄河干支流岸线治理、灭鼠增绿、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防护带建设等方面投入,大力开展“洁美高原展风采、有你参与更精彩”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护佑黄河湿地。
2010年,若尔盖实施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花湖出水口修筑了一道1700多米长的生态堤坝将湖水牢牢锁住,一段时间后,湖水漫过堤坝,出水口水面高度比修建之前抬高30厘米。
花湖是湿地保护区,建堤坝还不够。若尔盖还有针对性地采取核心区牧户一次性补偿、季节性限牧还湿补偿、禁牧还湿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等4种模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依托花湖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环境保护活动,若尔盖还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价值观教育,全县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作为我省最大的黑颈鹤繁殖地,若尔盖湿地黑颈鹤数量已接近2000只,数量约占全球黑颈鹤总数的18%。通过保护,这几年,黑颈鹤、灰鹤、斑头雁、骨顶鸡、赤麻鸭等各类候鸟数量在若尔盖呈逐年增加趋势。2020年5月,若尔盖湿地管理局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彩鹮一度被宣布在我国绝迹,此次发现是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记录。
更好的消息传出,目前,若尔盖国家公园纳入全国国家公园整体布局,获得国家层面的“准生证”。
其实,在2019年,四川提出并推动创建“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后经专家多次论证,将“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更名为“若尔盖国家公园”。改名,也意味着,这个公园要保护的不仅是若尔盖的湿地资源,还包括若尔盖及周边地区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如草原、泥炭、野生动物等。
转型发展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若尔盖地处全国第二大草原——阿坝黄河大草原,也是川西北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牦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沙化,如何统筹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若尔盖因地制宜“节流开源”。“节流”就是坚定减畜,减少草场压力,阻断草原沙化的恶性循环;“开源”则是做精畜牧产业,让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减牛不减收。
为此,若尔盖成功探索出对牦牛进行“放牧+补饲+圈养”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所谓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就是通过“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配套“暖棚、巷道圈、电子秤”,顺应“生态保护、气温光照、牛羊生长”规律,集成“养殖防病、人工种草、牛粪发酵还草、幼畜繁殖”等技术。
以唐克镇的牧业大村藏哇村为例,该村牦牛存栏量最多的时候,能达到2万多头,而村上仅有190余人。“在采用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后,与传统野放相比,扣除成本后,平均每头牦牛可增收2000元,每只羊可增收500元。”藏哇村党支部书记黄河说,由于牦牛肉质更好,活畜交易时1公斤最高能卖到三四十元钱,以前要20多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头牛,现在气温低时把吃完草的牛赶回圈里的暖棚,每天补7斤饲料,不到10亩草地就能养一头牛。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我们这儿即将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村民们对于黄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更为重视。”唐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卓玛透露,现在,减牛也成了大家的一种行动自觉。“去年和今年,全镇将减少牲畜3.48万个羊单位。”
围绕牧业,若尔盖创建“牧草+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22家、“三结合”示范牧场442个,实现集约化发展。同时,培育扩大“藏咩咩”等品牌知名度,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和安全追溯体系,着力推动农牧业“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双提升、双扩大”。
转型发展,将生态优势“变现”的措施还不止这些。近年来,若尔盖坚持发展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擦亮“大长征、大草原、大湿地、大黄河”4张旅游名片,打造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走廊、湿地草原特色景观走廊、户外运动休闲探险旅游走廊(黄河天路风景廊道)“三条走廊”,提升九曲、花湖景区和雅敦节、度炯节知名度,加快建设最美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四川,黄河在若尔盖大草原“美丽回眸”,勾勒出黄河九曲第一湾。为此,唐克镇通过产业转型搞起了旅游经济。卓玛说,依靠黄河美景资源,唐克镇上很多牧民转型搞起了旅游,开了很多以“黄河”命名的酒店、宾馆、饭店。一些牧民还养起河曲马,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实现转型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若尔盖县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5.7%,达到328万人次。随着旅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这也让若尔盖农牧民群众的笑脸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了。
改善民生
让牧民生活幸福度更高
“前几天在巡查的时候,我看到了3对黑颈鹤。”10月11日一大早,37岁的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仁青夺吉,骑上摩托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仁青夺吉的父亲叫如科,也曾是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因与一对黑颈鹤夫妻相熟,还当过它们的“接生婆”而被人们认识。如今,年纪渐大的如科已退居“二线”,他保护湿地生态、爱护黑颈鹤的信念,也由他的儿子仁青夺吉传承着。
“仁青夺吉每年有固定工资,像他这样的巡护员,我们保护区一共有31个。”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朗夺尔基透露,目前,若尔盖县从事生态管护的人员数量已经超千人。
牧民变湿地管理员,是若尔盖改善民生的一项举措。统计显示,近5年来,若尔盖还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52个,实现1732户85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41个贫困村退出,群众满意度达99.37%。启动实施“1+6+N”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探索建立“统规、统筹、统建+自建”新模式,投入资金1.6亿元,推进实施铁布镇、辖曼镇等5镇42村整体提升工程,基本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短板,成功打造铁布镇然多村、求吉乡下黄寨等一批产业兴、环境美、乡风好的示范点,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还不只这些。近年来,若尔盖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宣讲国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引导农牧民重视教育,平均每年落实财政资金1.5亿元,完成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63所,新修校舍、运动场地等60余万平方米,补充教师183人。
通过加大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投入,提高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若尔盖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子女走出草原,走向城市,教育基本均衡迈出重大步伐。2021年,若尔盖县有682人参加高考,本专科录取646人,录取率达到94.7%。
在医疗方面,若尔盖大力推进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升改造,1小时医疗服务圈逐步成型,并在全麻技术、外科微创手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落实低保、医保、特困供养等惠民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各类保障资金3.5亿余元,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6.7亿余元,五大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在致力于让群众生活富足的同时,若尔盖还特别注重群众的精神富足。这几年,若尔盖成功举办雅敦节、度炯节、安多赛马节等民族文化庆典,成功申报“金冠舞”“川西藏族山歌”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内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更好的未来展现在眼前。随着成都至青海省西宁市的成西铁路四川段开建,若尔盖境内将新建花湖、阿西、若尔盖、班佑等站点。这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助推若尔盖跨越发展。“铁路修好了,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坐动车去成都。”牧民阿更对此特别期盼。
文章来源于:http://gaokao.ljyz.com.cn 高考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